接受自我(Accept myself)

bicycle_bamvor_9_years_old

原来看过一个动画,一个父亲骑自行车带着小女孩到岸边,独自划船离开,再没有回来。女生从小到老每年都骑自行车过来,看爸爸有没有回来。到最后,她发现河水已经干枯,在河床中找到了爸爸的船。船翻了。她靠着船休息,想象着爸爸回来了和自己拥抱。当时看完之后没什么感觉,只是看别人解读出很多东西,挺有意思。大概是因为我心中的生活并没有变吧,日复一日的生活,似乎每天都是随意找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做,仅此而已。刚刚再想到这个动画,想到了爸爸。爸爸生前,我和他交流一直不多。自己只是比较喜欢《咪咪流浪记》的歌曲,还练习过这个钢琴曲:

落雨不怕,落雪也不怕
就算寒冷大风雪落下
能够见到他
可以日日见到他面
如何大风雪也不怕

我要我要找我爸爸
去到那里也要找我爸爸
我的好爸爸没见到
若你见到他就劝他回家
......

小时候和成年男性相处比较少,对人的性格是有些影响。只有后面逐步调整了:)

Bookstore_sky_in_castle_for_cat__letter_for_future

今天听武志红心理学,关于自我的稳定性与灵活度。里面提到自我的外壳是什么材质的,我第一反应是,原来和别人观点有冲突时(非技术讨论),我的潜意识就是,不管你多厉害,你踩我,我也把你的脚扎出个坑。其实我平时给人的感觉是无所谓的样子,似乎是比较柔软的感觉。似乎我的自我有两种外壳,一个是柔软的,一个是带刺的。我在放松状态下,对很多事情都比较包容。与其说包容,不如说我喜欢被需要的感觉。

武志红说自我的状态有三种:父母,成人和儿童。我似乎只有儿童一种状态。做喜欢的事情就很舒服。一想到要做不喜欢的事情就会很难受,抵触。我觉得过了这么多年,似乎我还是小时候喜欢静静待着的我,喜欢和我喜欢的女生过家家,像小朋友那样说话。爱我的人成长了,但我仍然是小时候挖沙子过家家的我。

《若杉生活》说:”生活,若缺少了这份自我的确认和肯定,又有何快乐可言,又如何不断突破自我边界,求得成长。”这些年,我在技术上,还算尝试突破过自己,不算难受。生活上,似乎太忽略自己的感受了,把自己真实的需求压抑的很厉害。亲近我的人说,我说的最多的就是,无所谓,都行。上半年看到过一个公众号“那些相信“快乐就好”的家长,他们的孩子,后来是否快乐?”,文中讨论的快乐似乎是没有成长的快乐,窃以为没有内心的成长,是很难有持续的快乐的。

从明天起,做一个幸福的人
喂马、劈柴,周游世界
我有一所房子,面朝大海,春暖花开

人和人的关系,似乎也和双方的自我有很大关系。太压抑自我,不懂自己,也把别人放到自己的想象中。所谓合适的关系大约是双方心理的预期一样,互相觉得是同事,普通朋友,好友,伴侣都好。发现关系有问题,就要调整,压抑自己的想法只会有更大的问题。接受自己,不为难自己,然后才能让自己放松,眼前的路也就清晰了。哈哈哈哈哈哈。

功不唐捐,玉汝于成。共勉。